查看原文
其他

闫衍:中国评级业国际化探索、实践与前景展望


闫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

本文整理自闫衍在中诚信亚太获香港积金局资质认可新闻发布会暨中国评级业国际化论坛上的发言,转载自4月13日中诚信国际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1735字

阅读时间:5分钟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屡创新高,为评级业国际化提供强劲动力与广阔市场空间。历经三十余年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已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截至2022年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股票规模3.2万亿元、人民币债券3.5万亿元,分别是2014年初的7倍、8倍;我国已成为亚洲(除日本)G3债券第一大发行体,中资美元债累计发行规模超1万亿美元。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持续稳步提高,人民币的支付、储备及计价功能均显著增强,目前已是第三大SDR篮子货币、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评级业国际化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迈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纵深发展:其一,有助于畅通境内外信用信息流通,提高跨境投融资效率,从而提升资本市场开放度和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其二,有益于掌握金融产品定价权,提升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其三,有助于输出更加多元、客观、独立的观点,掌握评级主动权,维护本国金融安全。


近年来,监管部门和中资评级机构为推动评级业国际化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一方面,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信用评级业对外开放,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及文件中提及“鼓励境内评级机构拓宽国际业务”,并鼓励中资企业在境外融资时使用本土评级机构的评级服务。2023年3月31日,中诚信亚太获香港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认可为其核准的首家中资信贷评级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有助于进一步密切境内外资本市场合作,提升中资评级结果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另一方面,中资评级机构中,已有不少先行者在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持续蓄积力量。2010年以来,中诚信国际等国内主要评级机构均已对部分主权国家开展主动评级并公开评级结果,中诚信国际的主权评级覆盖68个国家和地区,近三年内发起96次评级行动,对核心国家主权信用保持密切跟踪。中诚信亚太等3家中资评级机构获香港评级牌照,开展国际评级业务。近两年中资境外评级业务持续增长。2022年中资评级机构新增客户78家,同比增长212%;存量承做客户达114家,同比增长75%。此外,中资评级机构积极开展明珠债评级业务,明珠债评级数量有所上升;开展熊猫债评级业务积累大量评估境外主体信用风险的经验,目前80%的熊猫债发行主体公布并使用中资评级机构评级结果。国际合作层面,中资评级机构与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评级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提升中资评级机构区域影响力。


深化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而评级业国际化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一环,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评级业国际化发展初期阶段,中资评级机构可通过深耕香港离岸债券市场,积累国际评级经验与资源,然后可按照“东盟国家-‘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欧美国家”的路径,分步拓展国际业务布局。在这一过程中,可推进双边及多边合作与建立评级联盟“两路”并行,依托创新国际合作提升中资评级机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评级业国际化还需发挥市场需求与监管驱动双重力量,进一步提升国际化评级服务需求,为中资评级机构创造广阔展业空间;同时,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监管合作,降低中资评级机构跨境展业制度限制。决定中国评级业国际化发展前景的最重要因素仍是评级质量本身未来,中资评级机构需持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评级技术和服务水平,适应国际市场发展需求,同时严格遵守评级原则,完善评级制度,优化评级方法,提升国际竞争力。




阅读

吴晓求:发展经济不仅靠“拼”,还要靠制度


刘元春:把握全新历史阶段,从长期视角总结和反思


钟正生:本轮欧美银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演绎


洪灏:美元流动性缺失引发危机,中国将率先走出周期底部


赵伟:海外市场波动依然较大,长期内美元将面临趋势性贬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